淡水鱼类入侵种的分布、入侵途径、机制与后果
2016/06/20    《生物多样性》   点击次数:5667

DOI:10.17520/biods.2015374

淡水鱼类入侵种的分布、入侵途径、机制与后果 
生物多样性     2016 Vol. 24 (6): 672-685  [PDF 605 KB] 
郦珊1,2, 陈家宽2, 王小明1*
1 (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 上海 200041)
        2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438)

摘要 

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鱼类入侵现象也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全球淡水鱼类入侵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包括鱼类入侵的定义及分布、入侵途径和机制、产生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据统计, 目前全球外来鱼类达624种, 该数量超过30年前的两倍。外来鱼类主要通过水产养殖(51%)、观赏渔业(21%)、休闲垂钓(12%)、渔业捕捞运输(7%)等多种途径被引进。入侵鱼类对本地种产生了捕食、种内种间竞争、杂交和疾病传播等负面影响, 破坏本地生态系统, 但是其正面的生态及社会经济影响也不可忽略。近20年来全球鱼类入侵日益受到重视, 相关论文发表数量翻了8倍。值得提出的是, 近10年来全球鱼类入侵风险评价系统的研究显著增加, 一些鱼类入侵模型已应用于五大洲的多个国家。我国淡水外来鱼类共计439种。然而, 我国关于鱼类入侵的研究起步较晚, 发表文献数仅占全球的3.7%, 且主要研究方向仍集中在入侵物种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等基础研究上, 缺乏对于鱼类入侵机制及风险评价预测的研究。因此, 我们建议: (1)开展全国范围的本底调查并建立数据库, 实现数据共享, 明确鱼类入侵的历史与分布现状; (2)联合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对鱼类入侵进行长期观测, 从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 深入了解其入侵机制及其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 (3)加强增殖放流的科学研究和管理; (4)构建区域性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价系统, 有效预测鱼类入侵活动, 评价入侵种的危害, 并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 PDF (605 KB) 


2017-05-11 07:01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信息系统 © 2016-202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京ICP备13006946号-1 【名录参考《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马金双 总主编),略有调整】